索引號:00511755800020020200116 【發布日期:2020-08-26】
為多面貫徹數字青島戰略,提升城市防范化解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能力,賦能城市多面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市大數據局起草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按照《青島市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相關要求,現公開征求社會意見,通過青島政務網、青島市司法局官方網站予以公布,請于2020年5月22日前將有關意見建議反饋至青島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市場配置促進和產業規劃處。(地址:青島市香港中路17號市J機關3號辦公樓,郵編:266071,傳真:85912181,電子郵箱:bigdata@qd.shandong.cn)
附件:《關于進一步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
青島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
青島市司法局
2020年4月22日
附件
關于進一步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若干意見
(征求意見稿)
為多面貫徹數字青島戰略,提升城市防范化解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能力,賦能城市多面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網絡強國、數字、智慧社會等戰略,更G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G效率提G社會治理水平,更G質量賦能經濟加快發展,不斷增強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和應付重大突發事件的防控力。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集約建設。堅持全市“一盤棋”,加強前瞻性、戰略性研究,統籌D層設計,強化系統布局。集約建設通用基礎設施和平臺,促進系統集成、平臺共用、數據融合、業務協同。
——以人為本,惠企便民。以解決城市治理難點、滿足居民生活需求、推動產業發展為重點,鼓勵各類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應用場景開放,構建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互動發展格局。
——創新發展,數據賦能。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加快推動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信息流引L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集聚。
(三)建設目標。到2022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達到城市“慧”思考、產業“慧”融合、社會“慧”協同的發展目標,實現城市云腦“一體貫通”,公共服務“一網通辦”,社會治理“一網通管”,基層社區“全線聯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多面融合”,城市物聯感知體系“全域感知”。
二、統籌建設“城市云腦”體系夯實智能化基礎
(四)建立統一標準規范體系。堅持“需求導向、急用先行”的原則,在、地方、行業相關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城市云腦平臺建設、系統對接、數據共享、應用服務、安全防護、管理評價等實際需求,制定統一、開放、可操作的標準和規范體系。在實踐中不斷修訂完善,確保標準化建設成果具有實用性。
(五)加強數據資源匯聚治理。完善人口、法人、公共信用等基礎信息資源庫,加快建設重點L域主題數據庫。加強社會、產業、互聯網等L域數據匯聚。堅持數據資源統籌管理,健全數據資源管理標準,制定數據匯聚治理規范,加強數據治理,提升數據質量,確保數據完整性、規范性和準確性,為風險防控、應急調度、公共決策、協同治理提供大數據支撐。
(六)建設城市云腦。以“網絡統一、系統集成、數據賦能、業務協同”為導向,加快推進城市云腦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各區(市)、各部門優化升J現有業務系統,按照統一標準和規范,接入城市云腦,實現系統互聯、數據共享,依法依規推動數據開放。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城市云腦智慧化水平,為城市治理、政府決策、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三、推動“一網通辦”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七)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再造政務服務流程,加快構建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體系,推進跨層J、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推動企業和群眾辦事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現場辦理“多跑一次”。
(八)加快“一碼通城”試點。充分利用二維碼、人臉識別技術,在政務服務、交通出行、醫藥衛生、文化旅游等L域開展“一碼通城”試點,推進一碼通用、無感通行、便捷支付。
(九)加快智慧醫療建設。推進全市醫療大數據應用平臺、城市醫療影像中心建設,加快全市醫療數據共享,逐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流行病學和溯源調查、智慧分J診療等。建設一批智慧醫院、互聯網醫院、遠程診療中心,提G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加快構建“醫療+養老”智慧服務體系。
(十)完善智慧人社服務。構建“一制五化”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深化“一網一庫一卡一號一平臺”建設,拓寬社會保障卡公共服務應用,深化大數據在人社信用評價、人社服務畫像、個性化推動等方面的應用。
(十一)提G智慧教育供給。進一步提G數字校園建設覆蓋率,構建集教育管理、教學資源、智慧校園于一體的一站式“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持續加強先進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過程深入融合。
(十二)推動智慧文化旅游體育建設。推進數字圖書館、數字檔案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建設,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平臺。以實現“一部手機游青島”為目標,整合全市范圍內“食、住、行、游、購、娛”等資源,加快旅游大數據平臺建設。開展數字示范景區建設,加強與旅游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統籌全市體育健身資源,推行全民健身網上查詢、網上預約、網上指導,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
四、推進“一網通管”提G社會治理能力
(十三)提升應急管理智能化水平。建立集中G效的應急指揮體系,推動風險隱患日常監管、應急響應和指揮決策一體化平臺建設,深化應急管理L域業務聯防聯動,提升突發事件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運用數字技術提升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防控救治水平。
(十四)加強智慧公安建設。發展智慧警務,推進人臉識別、視頻結構化、智能感知、空間地理信息等技術在社會治安L域的應用,構建全維動態感知智能防控體系。建設公安大數據平臺,強化公安信息、社會治安信息、互聯網信息、視頻信息等數據資源融合、治理和大數據智能化應用。
(十五)加快智慧交通建設。推進交通服務數據共享融合,促進多種出行方式之間相互銜接,提升交通疏導、應急救援、車輛引導等服務能力。推動交通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提供交通運行狀態查詢、路線規劃、智能停車、智慧充電、無感支付、聯網聯程售票等智能交通服務。
(十六)提升重點L域治理能力水平。推動智慧司法建設,推進公安、審判、檢務和司法的數據協同和共享。提升市場監管、生態保護、宏觀調控等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支撐以網絡化運行、海量化參與、社會化協同為特征的社會治理需求,提G數據匯聚、事中監管、趨勢研判、協同聯動等能力。推動建設海區集觀測、監測、調查、集成保障于一體的智慧海洋平臺。
(十七)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推進自然人、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公共信用數據庫建設,推動信用信息的深度融合與協同使用,構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增強社會誠信和自治能力。
五、建設“智慧社區”夯實城市管理基礎
(十八)提升智慧社區治理能力。老舊居民小區改造和新建居民小區應當參照智慧社區標準執行。加快社區信息化平臺建設,促進平臺與公安機關智慧安防社區系統等現有部門業務系統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實現社區信息的整合集成運用。深化社區數字網格化管理模式應用,提G社區監控能力和質量,實現社區管理的現代化、精細化。
(十九)提G智慧社區服務水平。借助信息化手段進一步提升社區黨建、政務服務水平,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社區延伸。通過APP、智能服務終端等實現網上便民服務,增強社區特殊群體的智慧服務能力。
(二十)推動智慧街區、智慧園區建設。充分利用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設施、環境等元素的萬物互聯和數據匯集,為市民提供人性化、準確化服務。加快推動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鼓勵發展光影街區、數碼地標、車路協同、車充響應等應用場景示范。加強人員聚集預警、監控聯動能力和統一調度、協同管理能力。
六、發展“數字經濟”賦能產業升J
(二十一)培育壯大數據應用生態。出臺公共數據開放政策,鼓勵引導公共服務機構數據開放。探索實現公共數據、社會數據、企業數據等多源數據協同應用,聚焦公用事業數據以及互聯網數據,構建涵蓋多類型數據的普惠數據和特殊數據供給體系,搭建創新應用“試驗場”和“孵化器”。
(二十二)搭建開放式行業發展平臺。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以平臺思維推進產業集群化,推動工業、軌道交通、海洋、港口、物流、金融等重點L域龍頭企業依托上下游產業資源,建設開放式行業發展平臺,推動更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平臺匯聚,支持海爾COSMOPlat、軌道交通云、智能充電云、海洋大數據中心、多式聯運中心等平臺建設。
(二十三)加快發展數字產業。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面向家電、海洋、金融等重點L域提供解決方案服務。推動人工智能產業聚集,支持一批人工智能重點產品研發及產業化,深度賦能本地優勢制造業產業。
(二十四)重點建設特色數字經濟園區。重點推進5GG新視頻園、青島國際創新園、青島國際特別創新區等數字經濟園區建設,鼓勵數字產業向重點園區集中。G標準建設軟件特色名城,培育一批面向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L域的骨干型、創新型企業,多面提升園區綜合實力與品牌影響力。
七、構建“物聯感知”體系完善基礎保障
(二十五)建設“物聯感知”體系。利用現有基站加快物聯網設施部署,加速多功能桿、柱、樁等新型智能感知設施建設,完善城市“觸覺感知”網絡。優化全市視頻圖像點位布局和補點擴面,推進物聯共享和安全管理,構建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打造城市“視覺感知”網絡。打造城市“神經元網絡”,加快全市視頻監控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整合公安、交通、住建、政務審批大廳等視頻資源,推動物聯感知體系整合及跨區域、跨部門調用共享。
(二十六)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加快全市網絡基礎設施和應用基礎設施升J,打造“云、網、端”一體的技術支撐體系。深化政務“一張網、一片云”建設,優化統一政務網絡架構,加強部門非涉密業務專網整合應用,提升政務云服務承載能力,推進城市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構筑云平臺、云數據、云安全一體化環境。多面建成全光網城市,5G網絡覆蓋區(市)J以上城區重點場所、重點應用區域,接入網、工業互聯網多面完成IPv6改造。
(二十七)強化數字空間安全體系。加強關鍵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推動建立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網絡安全和等J保護評估體系,做好重點L域網絡安全評估。完善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應急預案,提升信息安全事件響應速度。強化安全管理,完善公共數據和個人信息保護,增強安全技術支撐和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防護體系。
八、多面加強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保障
(二十八)優化組織機制。在市智慧城市建設L導小組的統一L導下,建立健全市、區(市)、部門聯動協調銜接機制,強化規劃引導,完善標準體系,按照統分結合一體化的建設模式多面推進。
(二十九)加強監督考核。各區(市)、各部門應G度重視,對標國際先進,主動謀劃并加強本地區、本L域規劃,明確建設目標、任務和計劃。建立健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的考核評估機制,對責任單位工作落實情況進行考核督導。
(三十)強化政策、資金、人才等保障。建立健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資金保障體系,對有一定社會效益的、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的公共服務類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智慧社區項目等給予政策支持。面向招募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合作伙伴,積J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化運營模式,支持建立智慧城市產業基金,完善投融資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促進人才資源與我市既有優勢資源深度對接,調整和完善創新創業L域人才引進、激勵和晉升等方面的制度,依法合規給予企業更多自由決策權,探索建立以創新、實用為導向的人才管理辦法。
資料獲取 | |
推薦 | |
» 山東新基建: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 |
== 機器人推薦 == | |
![]() 服務機器人(迎賓、講解、導診...) |
|
![]() 智能消毒機器人 |
|
![]() 機器人底盤 |
![]() |